長江商報消息 “合資車”只是一個泛稱,涉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多個品牌。之所以把“合資車”劃成一個陣營,是因為普遍認為這些車都算是“國際主流水平”。事實上,在大家的印象中,同一級別的合資車也有層次上的區(qū)分,但在整車品質上的界限比較模糊。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與合資車的差距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要么是在造型方面、要么是在機械素質方面、要么是在做工方面、要么是在操控感覺方面、要么是在可靠性方面,總能找出比較明顯的不足。
中國品牌造車水平的提升速度是驚人的,近幾年出現(xiàn)不少品質“接近”或者是“緊咬”合資車的車型,比如吉利博瑞。汽車技術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由零部件生產(chǎn)商推動的。現(xiàn)在汽車業(yè)流行“模塊化”概念,如果把一部車分解成若干“模塊”的話,承擔具體某個“模塊”研發(fā)任務的往往是零部件供應商,比如我們熟知的剎車安全方面的ESP技術,一直由博世這樣的公司在主導發(fā)展。
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有效控制成本,而成本控制,是主打價格優(yōu)勢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命脈。
我們看到,一些自主品牌由于核心的發(fā)動機和變速箱技術依賴外購或外包,導致動力總成水平落后于國際主流,成為整車品質中一個明顯的短板;更有一些車型過度依賴外方公司提供技術并負責調校,出現(xiàn)問題后不能及時解決,延誤了寶貴的上市時機。
另外,跟國際汽車巨頭比起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還有一方面偏弱:“體系能力”。
汽車圈愛說“體系能力”,說白了就是造車的一套標準和流程,再說白點,就是造車的“經(jīng)驗”和“竅門”。從新車概念到造型設計、工程設計、汽車試制和測試、汽車生產(chǎn),包括銷售和售后服務,每個汽車公司都有自己的套路,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精益生產(chǎn)”就是豐田的套路。
而吉利和沃爾沃合作得到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就是參照沃爾沃體系建立起來的一流的國際化標準研發(fā)體系,這套體系對一款新車的研發(fā)周期有著更清晰、更嚴格的管理。
吉利的套路是吉利的套路,別的本土品牌也會有自己的套路。希望自主品牌都迅速補齊“核心技術”或“體系”上的短板,用“品質”與合資車型展開競爭,而不只是靠配置和價格。
(經(jīng)濟參考報)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