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房管局保存的不同時代的地契、買房憑證、租房契約。本報記者 田立平攝
長江商報消息 賣給第一批萬元戶和經商弄潮兒,售價在200元—600元/平方米之間
商品房土地使用70年到期后怎么辦?最近,這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話題。記者昨日從武漢市房管局獲悉,改革開放后,武漢最早的商品房誕生于30年前,在武漢市房管局檔案室,完整保存了清朝光緒年間、民國、共和國等武漢各個時期的“地契”,記錄了武漢房產契約變革史。
記錄
光緒二年的“地契”很詳細
光緒年間薄如蠶紗的布政使司官契、清宣統(tǒng)時期土地印契、民國時間的驗契憑照、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土地執(zhí)照、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土地房屋所有權憑證……這些記錄著近現代私人土地房產變遷的憑證。
武漢市房管局介紹,目前年代最早的是光緒二年(1876年)由布政使司出具的鑒證契約,距今137年,在這張“布政使司官契紙”上,有買賣雙方姓名、土地位置、用途、價格等,十分詳細并且沒有對使用年限作出規(guī)定。
估值
成交價格時值8萬兩,具收藏價值
曾經是古代土地制度的重要憑證,現在則像書籍報刊一樣,都是時代進步的記錄者。雖然如今早失去憑證的作用,不過,對于喜愛地契收藏的人來說,則有一定的價值。
光緒二年的這張“布政使司官契紙”顯示,濟生善堂公產購買坐落于土垱城垣的一塊墓地,經完稅補領的印契,時值價銀庫平88960兩。(庫平兩是清朝的金衡單位,簡稱兩)。
武漢收藏家協(xié)會秘書長萬健表示,成交價格數目不凡,說明當時購買人實力不凡。史料顯示,漢口商紳在1866年集資在土垱(前進一路至五馬路附近)修建濟生善堂,辦理救生紅船、施棺施藥、創(chuàng)辦義學等慈善公益事業(yè),因當時規(guī)模較大,遠近聞名。
萬健說,一般地契年代越久越珍貴,反映當地土地的買賣狀況和管理政策,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和收藏價值。
現狀
30年前首批商品房賣給了萬元戶
事實上,武漢房管局檔案室成列房產交易的契證,也是住房改革的重要見證。在1950-1960年間,“土地房屋所有權證”的頒發(fā),要由武漢市人民政府審批、核實,市長、副市長簽署才能生效。
而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第一批商品房是臺北西村商品住宅樓,是1983年武漢市統(tǒng)建辦(武漢地產集團前身)開發(fā)建設的,當時的售價在200元/平方米—600元/平方米之間,當時的銷售對象是下海經商的弄潮兒和第一批萬元戶,細算下來,武漢市最早的商品房距今也才30年。
相比于之前的人工備案,現在,武漢商品房銷售全部聯(lián)網,房屋產權信息上網可查,既保護了產權,也更方便交易。
■本報記者 田立平
■相關背景
1992年,武漢房改方案出臺,推出了“二元三類”的住房供給體制——高收入者通過市場獲取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通過政府幫助以經濟適用房的方式獲取住房,低收入者通過廉租住房園安居之夢。1994年開工、1995年建成的江漢區(qū)紅光小區(qū),成為武漢乃至全國首個經濟實用房小區(qū)。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