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 > 苦難也是生命的禮物

苦難也是生命的禮物

2015-02-09 01:04:07 來源: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這幾天手邊事多,只瞥了幾眼微博,還是讀到了余秀華的詩。這說明她在網(wǎng)絡上的熱度。我喜愛余秀華的詩。這顯然是一個被詩神拍過肩膀的人,只拍了一下,那來自特殊生活境遇的煎熬與內(nèi)心的激情,就彌漫在了她所有的詩句中。

她的詩,清新里透著機智,平靜里浸著苦澀,激情中顯出克制,詞語節(jié)奏與情感張力都顯得與眾不同。在詩壇滿目“行活”寫作的今天,這樣的詩確實給人帶來驚喜;蛟S,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物付出所有時,便會產(chǎn)生這種決絕的喜悅與富有。不僅會忘卻由此而來的痛苦,還會把這份痛苦視為上天的恩寵。

余秀華未能走出那個也叫橫店的鄉(xiāng)村,她對詩意的發(fā)現(xiàn),顯然源自對那個村莊一草一木的觀察與領悟。她不僅僅是呈現(xiàn),還有著對世間和自身情感未知部分的探索與追問,那目光如此不同,有疼痛、有孤獨,但也有堅韌、有信念。如她詩中說的“巴巴地活著”,“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

所有的詩人都有同樣的目標,從尋,嵤轮邪l(fā)現(xiàn)新的意義,在毫無關聯(lián)的事物間建立聯(lián)系,用最普通的字句表述出最新奇的體驗。我們常說的詩歌才能,不過是這種隨時能把你變成孩子的心靈力量?赡苷窃娭械倪@份純真與堅持,喚醒了很多人心中都有過的那個詩人。其實,哪個人的青春血液中沒涌動過一個詩人?余秀華只是用心靈和詞語的力量,讓那個詩人活了下來。

一個封閉的鄉(xiāng)村,一個身有疾患的農(nóng)婦,能寫出這么有感染力的詩歌,這確實是一個大眾傳媒喜歡傳播的故事。但這樣的故事,如果能喚醒一些讀者心中潛藏的愿望,或青春時曾擁有過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天性,有什么不好?哪怕只有瞬間,哪怕他們只是匆匆抬起頭,看一眼天空,對自己被世俗掩埋的純真,有片刻的懷念,又有什么不好?這不正是我們期待詩歌所給予讀者的嗎?

苦難和詩歌,正是上天給余秀華的兩個禮物。是的,她是殘疾的、也是孤單的、可能更是憂傷的,但正因為有這樣了不起的人承受苦難,人類的生命才顯出尊嚴。受苦而寫詩的人,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因為她不僅找到了自己對世界表達理解與愛的方式,也獲得對自己生命的解釋權,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尊嚴所在。我們期望擁有人間的愛和歡樂,也要懂得分享人的苦難和悲傷。其實,災難、痛苦、疾病、貧困、失敗,又何嘗不是來自生命的禮物?

編輯打電話約我寫評論時,我才上網(wǎng)檢索了一下余秀華的信息,發(fā)現(xiàn)她的詩,竟在詩人中引起了完全不同的解讀。有詩人將她稱為狄金森式的“天才”,也有詩人認為她“把苦難煲成了雞湯”,如此懸殊的評價,讓網(wǎng)友感到困惑。這其實沒什么可奇怪的,不過再次說明了中國新詩的現(xiàn)狀。

由于在當下的新詩領域,幾乎沒有可清晰辨識的新詩規(guī)范與共識,也沒有經(jīng)過充分論證可普遍應用的理論系統(tǒng),更不存在帶有權威性的研究范式或?qū)W術活動,使得詩人們對詩歌的評價,處在一種高度無序的狀態(tài),以至于根本無法達成任何對新詩標準的共識性認知。新詩更多地體現(xiàn)為詩人個體生命的懸空式展示,新奇與獨創(chuàng)性成為很多詩人判斷詩歌好壞的標準。而越是對自己風格與美學趣味堅持的詩人,對不同風格的詩歌,越可能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這里其實并不存在任何文化和詩歌史意義上的考量。這或許是詩壇如今“詩意匱乏”的原因之一。

如今,大眾媒體對余秀華的熱議,已從最初的詩歌文本討論,發(fā)酵成了大眾文化層面的爭論。大眾傳媒時代的一種必然。任何一個社會熱點事件,只要被大眾傳媒關注,總會引發(fā)過度闡釋。由于新聞事實就那么多,媒體之間要競爭,只有不斷地尋找新角度來發(fā)表觀點,新觀點會野蠻地覆蓋舊觀點,觀點不同者會分為不同的陣營互相論戰(zhàn),最后枝纏蔓繞,亂成一團。人們反而忘了事件本身或新聞當事人,至于報道新聞的初衷,更是早早地被拋到了一邊,受眾甚至會對熱點事件形成意義茫然。

包括余秀華傳播得最火的那句詩“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顯然不算余秀華寫得最好的詩,但傳播得極熱,也是符合傳播規(guī)律的。語言學有個詞叫“模因”,大意是指在語言、觀念的傳遞過程中,存在著類似基因那樣的東西。也就是容易得到傳播的語言或觀念,往往是因模仿而傳播開來的。有些句子,天然地帶有這種“模仿因子”,很容易被模仿傳播,這也是網(wǎng)絡文化傳播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在詩中“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只能算是一個很正常的句子,但到了公共媒體,因媒體新聞語言相比起詩歌語言,總是比較枯燥而嚴肅的,這句話自然顯得生動,肯定會引起巨量傳播。

但歸根結底,余秀華的很多詩之所以能打動讀者,我認為是因為它們的真實。詩人想展示的是自己生命的姿態(tài),想表達的也是自己對世界的渴望與理解,哪怕這姿態(tài)和渴望再笨拙、再苦澀、再凌亂,但它們卻因為真實,而不會被各種世俗力量變得支離破碎。當然詩人可能會因這種真實,承受來自生活的孤獨與疼痛,并在詩中呈現(xiàn)它們。但對這個日益冷漠的世界來說,孤獨與疼痛又何嘗不是一份珍貴的體驗和奉獻?

責編:ZB

長江重磅排行榜
視頻播報
滾動新聞
長江商報APP
長江商報戰(zhàn)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