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黃翱
資深媒體人
《刺殺金正恩》(原名《采訪》)是一部最近很火的電影。其情節(jié)很簡單,糊涂的著名電視記者戴夫·斯凱拉克得到機會采訪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這令斯凱拉克與他的制作人阿龍·拉波波特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美國中情局則想讓他們借機暗殺金正恩。在與金正恩的接觸中,斯凱拉克逐漸發(fā)現(xiàn)金正恩是一個十分自卑、渴望證明自己的年輕人。斯凱拉克與金正恩產(chǎn)生共鳴并發(fā)展出了友誼,還阻止朋友對金正恩的暗殺。
但隨后,當斯凱拉克發(fā)現(xiàn),金正恩在下屬面前露出真面目,并且平壤街頭的商店都是假象后,他改變了看法,并打算通過采訪的形式讓朝鮮人民相信他們的領袖不是神。在隨后的訪談中,斯凱拉克問到一些并未預先安排的問題,例如為何不讓人民吃飽飯。幾近崩潰的金正恩下屬隨后開始攻擊記者,訪談最終以金正恩把屎拉在褲中戛然而止。最終,金正恩乘坐的直升機發(fā)生爆炸。
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流電影:個人英雄主義與自由民主價值觀戰(zhàn)勝了專制邪惡的大反派,主角最終抱得美人歸。政治正確,并且向觀眾提供了一道消費主義狂歡的大餐。將之放在任何一個背景下,敘事邏輯都能成立。以朝鮮這一全球最神秘的國度為背景,制片方顯然選擇了一個十分討巧的切入點。
從影片中朝鮮人佩戴的最新一代領袖像章,到被復制得一絲不茍的人民軍軍服,影片導演兼阿龍·拉波波特扮演者賽斯·羅根在描摹朝鮮上是下了功夫的。影片開篇,一位身著粉色傳統(tǒng)朝鮮服飾、白色長筒襪的朝鮮小姑娘,站在著名的朝鮮勞動黨紀念碑下對著話筒歌唱。背后,平壤著名的藝術家公寓、柳京飯店等建筑被很好地聚合在一幅畫面中。小姑娘用歌聲唱道:多么希望美國在炙熱的地獄中爆炸。隨后,一枚洲際導彈從紀念碑后冉冉升起。兒童的歌聲與導彈的對比,似乎表達了影片本身的荒誕性與制作者的價值觀,成為影片中十分出彩的鏡頭。
然而明顯可以看出,為了迎合外界對于朝鮮的臆想,賽斯·羅根對朝鮮的刻畫是刻意扭曲的。例如,影片將金正恩的居住地刻畫成類似于納粹狼穴一樣隱藏在森林之中的秘密軍事堡壘;再例如,去過平壤實地考察的人會發(fā)現(xiàn),將所謂圖片作為背景、以塑料來制作假商品的超市,原本就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謠言。
雖然這是一部喜劇,但這一細節(jié)背后真的可以引發(fā)出一個并不那么好笑的問題: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刻畫朝鮮的作品應該去描寫真實的朝鮮,還是去迎合外界所希望認知的朝鮮?
誠然,對于一個拒絕全球化浪潮的國度來講,朝鮮在向世界說明自己方面有待加強,但這不應該是外界隨意去戲謔、去符號化一個擁有2200萬民眾的國家的理由。
當然,對于一部旨在娛樂大眾的消遣喜劇而言,我們不應該賦予《采訪》太多的意義與解讀。但就像圍繞《采訪》是否上映,已然產(chǎn)生了一系列國際政治風波一樣,制片方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去描寫朝鮮吧、去戲謔該國的領導人吧,這樣可以不僅能滿足大眾G點,更能省下一筆可觀的宣傳費用,如果朝鮮政府再義正辭嚴地反對一下,那就更好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那么問題來了——當一部以商業(yè)邏輯為準繩、充斥著歧視與戲謔的作品充斥著大熒幕時,我們到底為什么而發(fā)笑?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