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 > 為什么高教領域改革更慢

為什么高教領域改革更慢

2014-04-03 01:47:08 來源: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韓福東(北京 媒體人)

已經執(zhí)行了30年的國家重點學科審批制度,正式宣告壽終正寢。近日國務院取消和下放的一批行政審批項目中,即包括了這一制度。很多教育專家和大學校長,開始站出來談論重點學科審批制度的弊病,可以一二三四列好長的清單。(4月2日《人民日報》)

重點學科審批制度,導致了權力尋租、教育造假,統(tǒng)一的指標評審也使高校發(fā)展越來越“同質化”,失去了自身的個性。這其實是計劃經濟時代思維下的產物,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經濟領域很多帶有計劃痕跡的審批事項,都已逐步被精簡掉了。相較而言,高教領域的變化非常獨特,一方面,是備受爭議的以高校創(chuàng)收為目標的所謂市場化過程,讓大學的公益屬性漸失;另一方面,原本應交由專業(yè)評鑒的部分,卻依然牢牢被行政機構握住,輕易不肯放手。

對教育的特殊重視,竟導致了高教更受制于歷史的負累,難以向現代先進理念靠攏。

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初,對高校的整頓即早于第一個經濟五年計劃。因為對高校的機構改造,可以從源頭上掌控教育的方向。

按當時的理性觀念,一切都是可計劃的,工農業(yè)的生產指標可以計劃,學科的研究能力也可以計劃。到改革開放以后,高校的去行政化和去指令經濟道路,一直走得不如經濟領域快速。究其原因,改革開放始于農業(yè)社會的全面停滯,所以在經濟領域,農村承包到戶的撥亂反正先于國企的改造。但人民公社的瓦解,卻并不同時意味著農村集體制度的消亡。歸根結底,改革者選擇的是一種既維護觀念正統(tǒng),又解放生產力的路徑。接下來針對國企的手術,采取的也是諸如“抓大放小”這樣的模式,民營化蔚然成為風氣,但總要有一些大型國企,國家愿傾注人財力于其上,將其做大做強。

教育領域,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始終未曾松懈。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考評,也摻雜了太多非教育因素。高校又不需直接承擔創(chuàng)造GDP績效的職責,主管部門想要證明領導有方,除了在那些非教育場域守住陣地外,就是要像扶植國企一樣,樹立典型。

重點學科審批制度和教育經費無節(jié)制向名校傾斜等,都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教育的歸教育,行政的歸行政,在這種語境下是一件蠻難的事情。好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高校尤其不是一個封閉的城堡,學生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元,行政權力對教育的過多干預,足以引發(fā)更大的反彈。那種外行評鑒重點學科的制度,最大的后果只能是拖中國教育和科研的后腿。

取消重點學科審批制度,在高校改革中相對容易,因為它更多是技術層面的變革。只因高校行政化過于嚴重,該制度才可以延續(xù)30余年未變。相信接下來會有更多類似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過讓行政向高校做根本性的放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責編:ZB

長江重磅排行榜
視頻播報
滾動新聞
長江商報APP
長江商報戰(zhàn)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