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最近,一則落馬官員的“懺悔書”在網上盛傳。懺悔書的主人是山東省慶云縣稅務局原副局長李保強,他在懺悔書中說了幾句經典的話——“剛開始的時候,對這些朋友送來的東西我感到不踏實,擔心被人知道會落個腐敗分子的壞名聲,于是我推卻拒收。但是,老板們有的是計謀,他們變著法子把錢物留下來。后來,我對他們送錢送物慢慢習慣了,都欣然接受。再后來,我對給我送東西的人記不準了,對不送東西的人卻記得很牢。”
這段“懺悔”,客觀記錄了一個官員走上腐敗之路的心路歷程——從內心掙扎到欣然接受,直到最后“誰不送東西都記得很牢”。這很可能也是很多其他官員逐步貪腐的心理過程。而等到“誰送東西記不準、不送東西記得牢”的時候,“貪占強迫癥”儼然已經進入了極端狀態(tài)——緊握手中的權柄,什么東西都希望成為自己的。
貪占強迫癥也好,送禮強迫癥也好,只是一枚硬幣兩面的不同呈現,說到根上,都來自于社會環(huán)境,都來自于每個人基于自身經驗的一種判斷。一年來中央層面三令五申,禁令不斷,反腐力度空前,正是要改變這種環(huán)境與土壤——在健全的權力籠子打造好之前,難免某些官員無法治愈貪占病,什么都敢拿什么都敢貪,斬釘截鐵地揪出害群之馬,是消除僥幸心理的良藥,減緩并消除“貪占強迫癥”的良方。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有些人心存狐疑,擔心真的不送禮了會“吃虧”,毫不動搖地把禁令執(zhí)行下去,也同樣是消除觀望情緒的良藥,減緩并消除“送禮強迫癥”的良方。
人的貪欲與鉆營,只有在規(guī)則不強、代價不大的時候,才會格外的活躍。所以說,禁令與反腐,已經摸準的社會心理的脈門,棒喝“誰不送惦記誰”的貪占、平復“不送禮心不安”的忐忑,唯一的路徑,就是讓它們義無反顧、不打折扣地執(zhí)行下去,直到良幣徹底驅逐劣幣,霧霾般的社會環(huán)境徹底恢復健康。別無他路。
據《新華每日電訊》,作者師碧澄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