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 > 災后救援的經濟學探討

災后救援的經濟學探討

2013-09-25 01:35:51 來源: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我國地大物博,同時天災頻現,幾乎每年都發(fā)生大的地質或氣候災害。我坐在廣州家中感受到“天兔”的雄風,想到剛在8月經歷一次特大洪災的潮汕人民又準備再次正面迎接“天兔”的登陸,不禁讓人捏一把汗。天災給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而保險和政府救援是中止、減輕或彌補損失的常用手段。

保險是一種轉移風險的手段,以人壽保險為例,投保人支付一定保費之后,由于其死亡所帶來的經濟風險就由保險公司來承擔,與此同時這種風險在保險公司層面也得到了降低,因為成千上萬投保人的平均壽命比任何個人壽命的更容易預測。實際上,政府救援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保險”,來自全民的部份稅款被納入救助意外災害的預算,因而政府有義務和能力對受災地區(qū)展開救援。

經濟學大師托馬斯·索維爾在《詭辯與真相》第13章“風險與保險”中對此給出了生動的案例:FEMA(聯邦突發(fā)事件管理機構)是一個專門為洪水、颶風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災害的受害人提供幫助,讓其重建家園的機構。由于其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收取的“保費”遠低于成本,并且為一些建在風險較高的地方的富裕社區(qū)提供幫助,其中就包括了北卡州的綠寶石島社區(qū)。電視記者約翰·施托塞爾打算在該地建房時,父親勸他不該把房子建到離海那么近的地方,但由于有FEMA的災后重建承諾,他最終還是這么做了。其房產在10年內遭受兩次海水破壞均得到了政府賠付,另有一份財產遭受16次洪水襲擊,維修費用超過80萬美元,已經是其本身價值的好幾倍。約翰稱,在國家洪災保險計劃下支付的保費非常便宜,而同樣的一份保險如果到私人保險公司將“貴到買不起”。

以上案例鮮明地反應了商業(yè)保險與政府救援可能存在的區(qū)別。在實際操作中,自負盈虧的保險公司會對風險程度較高的投保人進行價格歧視,收取更高保費。在市場價格的調節(jié)下,會引導人們在災難之前未雨綢繆,趨利避害,從而節(jié)省全社會的財富。

政府災后救援的常用手段是就地重建,但這種方式有待商榷,對于災害頻發(fā)地區(qū)來說尤其如此。2012年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魏宏表示,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已完成。不可否認汶川地震的災后重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還是可以看到諸如“汶川地震寶寶出生 雅安地震去世”、“女子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兒子雅安地震中又失去女兒”之類的新聞,可見原地重建不僅耗資巨大,同時風險極高。

2010年8月15日,雪球財經創(chuàng)始人方三文先生發(fā)布了一條微博“中國可能還是得靠加快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減少自然、地質條件惡劣區(qū)域的居住人口,才能盡量避免和減輕泥石流、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傷害。與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工業(yè)和城市,相比農業(yè)和鄉(xiāng)村,對土地的利用效率要高很多,有助于緩解中國人多地少的困境!边@條微博現在看來不失為某種程度上的先見之明,至少也為災后救援手段指出了另外一個可能的方向。

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如果我們的災后救援、賠償等手段能讓受災者更大程度地遠離災害,減少傷害,甚至引向更加高效、安全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善舉才更趨盡善盡美-——這應該也是“多難興邦”的應有之義。

■鐘再思(財經專欄作者)

責編:ZB

長江重磅排行榜
視頻播報
滾動新聞
長江商報APP
長江商報戰(zhàn)略合作伙伴